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  江阴味道:长泾烧饼、顾山烧饼、陶兴宝拖炉饼
江阴味道:长泾烧饼、顾山烧饼、陶兴宝拖炉饼
2019年04月12日 22:11   浏览:193   来源:舌尖江阴

 视频:《双手的智慧


多年前,古人用江水寄托乡愁。多年后,江水为人们传递文化和美食。母亲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长江儿女,向人们诉说着祖先古老的智慧。

 

长长的泾水河,发端于长江的一条河流,岁月从河面缓缓淌过,曾给予河畔人家无限的憧憬和想象,他们的故事让人留恋唏嘘,河水迎来了归家的游子,送走了探访的过客,一路欢歌,从未停歇,面对这样一个依水而居的村镇,人们似乎找不到比这泾水更好的名字来称呼她了,于是习惯了唤她为长泾。

 

在长泾镇上,人们总是迷恋那口魂牵梦萦的味道——长泾烧饼。季士光和往常一样,和面拌馅做饼,他是喝着泾水长大的,从他记事起,他们家的店铺就在这泾水河畔了,寒来暑往,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他依旧在泾水河边默默守着他的烧饼店。


长泾人一直坚信,长泾的烧饼起源于清朝,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季士光对此更是深信不疑,他的做饼手艺就是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到自己已经是第三代了,仅凭着这个烧饼手艺,季士光娶妻成家抚养子女,烧饼早已和他的命运紧紧相连。

 

揉面发酵是制作长泾烧饼的第一步,制成饼胚后嵌入油酥,包上白糖、猪板油、豆沙、荠菜等馅料,然后刷上油、撒上芝麻,最后用烤箱烘烤,大约二十分钟后,一锅烧饼就出炉了,芝麻香气扑鼻、素甜不腻。


长泾烧饼颇具卖相,专用的牛皮纸包起五个烧饼,放进编织好的竹篓里,塞入一张红纸捆扎,这是一种古老的食品打包方法,塑料袋虽然方便,但是这种包装更有人情味,也更有文化味。

 

工序看似繁琐,但季士光看来已成习惯,这是对顾客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烧饼的敬重,用心制作好味道,让季士光的烧饼远近闻名,很多人不远千里慕名前来购买,只为了那一口松脆,如今夫妇经营着自己的店铺,每天最多能卖出去两百多块烧饼。烧饼以荠菜入馅,因此每年荠菜上市就是烧饼铺的旺季。季士光夫妇俩每天自己做饼,知足而踏实。

 

而在十几公里外的顾山烧饼,却与长泾烧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顾山烧饼原型为小麦饼和猪油馅饼,据说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相传老百姓为感谢昭明太子为顾山开渠引水,曾用此美食招待他。


而源顺食品店的周元瑞则把祖辈们的烧饼技艺继承了下来,周元瑞的烧饼技艺精湛,远近知名,烧饼店一直生意兴隆,由于生意较好,夫妻俩便雇用了一些员工。在不大的店铺制作间里,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烧饼师傅们,每天和周元瑞一起,他们各自用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食物的生命力。

 

周元瑞的顾山烧饼用料,制作方法与长泾烧饼大同小异,其皮都是加入猪油起酥,其馅都是用荠菜豆沙及白糖制成,同样的制饼手法,在不大的作台上流水线似的被制作出来,再刷上饴糖,撒上芝麻放入烘锅。


但与季士光的烧饼区别就在于这个吊炉,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旧被采用,这不仅是一种继承还是一种情怀。“我们这个烧饼,根据老祖宗传下来,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个传统的吊炉一直没有变,一直坚持到现在,就是由上炉烤下炉”烘烤时上层吊炉和下层底炉同时加热,两面烘烤,为防止饼面变焦,烘烤时需要反复移炉,这样做是为了让烧饼在烘熟的同时,保持较好的外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地道的传统工艺正在被人们逐渐的遗忘,能保留继承这种传统技艺,正是对历史的回望与尊重。如今,人们去顾山都会带回几篓竹丝扁篓包装的顾山烧饼,带回品尝,也是当地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必备的礼物。

 

而在江阴城区的陶兴宝则与其他的烧饼不同,他的拖炉饼是上锅油炸的,源于乡间的拖炉饼又叫提炉饼。


提炉是一种烹制工具,上下烘烤集中热气,将炉饼慢慢烤熟,后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拖炉饼不再使用提炉制作,而改用煎盘。


制作拖炉饼首先要和面团,凭着陶兴宝多年的经验,揉面的力度被拿捏的恰到好处,因为这将直接影响饼的口感,醒好面团就开始擀制面皮,陶兴宝手法纯熟厚薄均匀,分量几无偏差,包上荠菜馅料,沾上蛋清和芝麻,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行云流水。待到锅内的饼被煎成两面发黄,拖炉饼基本就烤熟了。

 

刚出锅的拖炉饼色泽金黄香气扑鼻,饼内馅汁滚烫,品尝时要少咬,慢嚼细品,食客的味蕾被彻底征服,这是烧饼的味道,更是人生的味道。

 

对于陶兴宝、季士光、周元瑞来说,传承这一门做饼的技艺,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好味道。每天他们都用自己的双手,小心呵护着父辈留下的制饼技艺,严格把控做饼的每一道工序和食材,这是对食客们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技艺的宣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种融合了江阴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质朴坚韧感恩的旧味道,是一种情怀也是一份传承。

.

.

.


END

来源:乡愁江阴

视频出品│江阴市文广新局

头条号
舌尖江阴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