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  行摄江阴 | 盛夏,三元坊巷的市井生活
行摄江阴 | 盛夏,三元坊巷的市井生活
2019年04月08日 12:37   浏览:109   来源:江阴老地方

 三元坊巷又名明巧弄,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秋乡试,江阴考中10名举人,其中三元坊巷中子弟竟占其二,加上前期所中解元,巷中谓已“连中三元”,街坊都感到荣耀,于是乡邻与主家共同集资在东大街巷口立“三元坊”石牌坊,此巷遂得名“三元坊巷”。


三元坊巷旧属于陆家园一大队,与塔南二大队、五云桥三大队一样,同属江阴城的蔬菜基地。陆家园,因解、孙、韩、沈等六家姓氏人家合成一个大庄园而得名。三元坊巷北边深处,这里是曾经的蔬菜基地农田,附近有座东平庙,还有古为游民教养所、解放后改成的党校,且有多条黄泥池河、铲刀河等河流。


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街巷阡陌,店铺林立;古井深宅,悠闲自得……这似乎是江阴人对于老街的不变的记忆。


炎炎夏日的早晨,小编来到了这里,记录盛夏里三元坊巷的市井光影。


曾经的三元坊巷

是从江阴东大街开始的,

而如今老街的味道,

从寿山路人民医院大门旁开始。

公交站下车后,

满车的乘客蜂拥而下,

沿着三元坊巷向北而去。


不止从何时起,

电动三轮车成了现代人的交通工具。

开车来到三元坊巷,

左看右看,

还能找到来时的路吗?


书籍,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生活,

则是人类前进的脚步。


三元坊巷子里,

两侧的围墙院落,

刷成了灰白的老痕迹,

窗台上的花盆里,

静静地等待主人的浇灌。


人们在巷子里

南来北去,

唯独这只小板凳,

等候着主人的休息。


靠在墙角的

蔷薇月季花,

带着刺,

却常绿。



大片灰白色中,

蓝色与橘红,

大块满眼的艳丽。

古朴与现代,

安然相依,

这是三元坊巷新的气息。



1
凌晨2点,起来做早点

三元坊巷寿山路口的早点门店,师傅问我要不要买早点,我说我就拍拍照,记录一下而已。以前卖的是生煎包,现在平底锅里是蔬菜饼。


加热、转动平底锅,盖上锅盖,不停地翻弄煎饼。师傅说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饮食,不喜欢吃荤肉,所以他就不卖生煎包了,改成了荠菜、包菜馅饼。


三元坊巷内,有不少早点摊。向北两步,是家做油条大饼的店面。阿姨告诉我,早点门市,基本都在凌晨两点起床,然后开始忙碌。


做好的大饼放在炉子旁,原来烤大饼的炉膛内,铝锅内的水一直沸腾翻滚着。铝锅锅盖掉了顶儿,锅身已经裹上了岁月的黑色油渍痕迹。


仍铺着不少白色面粉的案台上,一只水杯、一只搪瓷盆、一根擀面杖、一把菜刀,每个经过三元坊巷的市民都见证了这里每天清晨忙碌场景。



2
8点多,开始准备午餐

也许靠近医院的缘故,也许三元坊巷有充足的人流的原因,三元坊巷子虽小,但店铺却不少,尤以饮食店最多。除了早餐店外,还有几家大的门店经营午餐。而小巷不经意的侧弄内,还躲着几家快餐食堂。


八点左右,小店已经完成了淘米洗菜等午餐的准备活儿。天气热,先准备淘米煮一大锅粥备中午食客享用。天气热,老板打开煤气灶着手开始烹制快餐食材了。


10元钱的豆腐切成小块,放入油锅内。经过一阵翻炒,加入酱油,豆腐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是江阴地道的家乡菜味。加入些许清水,红烧豆腐经过中火加热数分钟就可出锅了。


如今的三元坊巷洁净明快,小吃店老板来回穿梭在厅堂弄内,这家开在旧宅院子里的快餐食堂店,即将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



3
古井旁,卖雪梨瓜干的老人

我从巷子的一家小超市购买冰水出来时,突然看到一个老人坐在三元坊巷古井旁的水泥板上,与来去匆匆的行人相比显得很突兀,老人怎么啦?我走近老人时,老人主动打招呼:“要不要买Gua Gan?”


这时我才发现他身旁的水泥台上有几个塑料袋。“什么Gua Gan?”原来,这位老人并非附近居民,而是从峭岐赶来的老农,家里种了不少雪梨瓜,多余的瓜腌制后晒成了干。25元一斤,每个袋子刚好一斤。他每天在先锋菜场和三元坊巷来贩卖。之前还经常到江阴市区来卖过老菜干。


老人待着的地方是三元坊巷的一座古井旁,附近不少居民仍然在古井用水洗衣。古井旁宽敞,地面是大块的麻石,井圈则是青石,内侧光滑,见证了几百年来吊桶水绳与青石井圈的磨擦。


一袋瓜干25元,吓倒了附近的不少居民。而老人不以为然,他说先锋菜场旁卖的时候25元一斤很多人还抢呢。于是他继续在古井旁等候着新的问客。


不久老人离开了三元坊巷,人总是要走的,但三元坊巷的古井却可以留在那里不止百年。



4
1周一次,旧衣服送到山区

洁净城市离不开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夏日的垃圾尤其需要及时清理,清理结束后工人还会把垃圾桶、垃圾房来一次彻底消毒和擦拭。尤其是高温季节,每次我看到环卫工人如雨的汗水湿透衣裳,除了赞叹,还有敬佩!


拍摄环卫工人间隙,突然发现有人打开垃圾箱旁的旧衣服收集箱正在取衣服。因为这个人长得虎大三粗,穿着也特别随意:黑背心,短裤子,我第一感觉不像是工作人员。于是再仔细端详,我发现收集箱底部的箱盖必须特殊钥匙才能打开,这位黑背心男子从箱子里取旧衣服出来时小心翼翼。



“你们收了这衣服干啥的?”环卫工人停下手中擦拭垃圾桶的工作,过路的一位阿姨也停下脚步,我便故弄玄虚,问那位正在取衣服的黑背心男子。“我们送到贫困山区的,正常一周回来每个点收一次,这个点已经一个月没收集了。”说完,他用专用扳手合上了底箱盖。


我拍摄时,师傅没有惊慌,也没有反感,看样子他是真的收集人员。当他拎起铺在底层床单的四个角,这时从北侧弄内走过来另外一个人,两人抬起旧衣服,装上了停在北端人民医院的一辆依维柯车厢



5
百年旧宅,挥之不去的历史

三元坊巷,虽然老宅已经所剩不多了,但随便进入巷子旁几个小门,会瞥见几条老的巷弄。老宅已有百年,归属主家几个弟兄共有。于是,老宅出租出去成了最好的方式。


三元坊巷的老房子,大一点的,有三进五进,青砖黛瓦,斑驳墙体,这些老房子正在诉说着老巷百年的沧桑故事。


三元坊巷老宅的屋檐瓦当雕花精致,大户人家的三层马头墙气势恢弘。这些可以看出过去三元坊巷老街的繁华、市民的富庶。


铺在地上的青砖依然还是那么厚实,巷院的墙门依然还是大气,这位房屋主人阿姨来回踱步,不愿离开这幢陪伴她度过大半世人生的地方。


三元坊巷来回穿梭的人很多,走的走了,来的来了,只有一处处老宅依然矗立在那里。



6
一条古巷,各种人声不息

三元坊巷,门庭若市,各家门店争相开业。其中,以小吃店为主,于是各家门店使出浑身解数,迎接南来北往的过客。


除了小吃,还有副食店、超市、水果店、鲜花店,其中一家月嫂店倒是似乎更是开出了名气,细想一下,月嫂都成了紧缺特殊人才,自然门店生意红火不足为奇。


三元坊巷自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开发建造了人民医院宿舍、工商局宿舍、农行宿舍、印染厂宿舍等住宅群,同时附近有印刷厂、豆制品厂、防疫站、蓄电池厂等单位出现。


三元坊巷就是这样,北端百年前的水稻田,后来变成了各个厂的宿舍楼。


而如今,三元坊巷北侧的环城北路旁,几幢近30层的高楼拔地而起了。从低到高,从旧到新,这里见证了时代的飞速发展。


巷内的各种电线线缆,来回穿梭,这是连接三元坊巷居民与整个社会的信息纽带。


三元坊巷内走过的人们,都是匆匆过客。家还在,美好的生活就在。


也许小巷深处,才是家,但也许那还不是家,很多三元坊巷的家都分散在江阴、江苏、中国甚至全球各地。


但不管怎样,三元坊巷,江阴很多人曾经的家就在这里。


见多了宽阔的大街,

我心里越会念叨三元坊巷,

这里的生活有点市井的喧嚣,

有老街的故事,

有岁月的诉说,

还有人来人往的景象。

.

.

.

.

END


近期精彩文章

(可点击阅读)


消逝的乡音│江阴小热昏

江阴往事│50年前的北大街

江阴老地方│北漍老街

同兴里·古今

江阴非遗│黑杜酒

用乡愁符号诉说“曾经的江阴”,江阴乡愁文化尽在《寻找江阴老地方》,如需预定,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乡愁江阴出品

丈量江阴 生态视角 人文关怀

支持原创 以情暖人 以文抒忆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乡愁江阴》
您有任何想法,建议,欢迎供稿,

请加小编微信号:ericzhangyibin

图文原创│甲乙丙

手机摄影│华为P10

头条号
江阴老地方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