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陈亮:风格是一个画家的背影
Author
真美丽艺术网
生成
海报
妍搜街

信息发布共享平台,三端同步,资源共享!

关注
黄丹陈亮:风格是一个画家的背影
真美丽艺术网 08-12


一个画家的背影

                                      ——陈亮访谈录

文/王 方


 这几年外出采风写生,江浙走了不少地方,还想去哪里?为什么?


       近几年每年都会有几次外出写生采风,地点主要还是在江浙、皖南、江西这一带。一是距离比较近,行动起来比较方便,我一般都是与江阴画家一道团队出去写生的,考虑到成本和组织工作的方便。再是这一带的风光风情与我们江阴相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深入其中,那些熟悉又不熟悉的树石,淙淙的山溪,古桥故屋,让你慢下来、静下来,那种原始的简慢质朴之美直扑你内心深处,对,这就是山野之美,充满吸引力。而且这一带景物太丰富了,总能有新的发现,总也画不完。如果问还想去哪里?我想去北方,以前陕西山西太行一带也去过,与江南的秀美不同,那里呈现的是一种雄浑壮美,很有力量。太行的高耸的石壁板岩、黄土高原连绵的岗塬岭坪一下就把我给震住了,立即会激发起表现冲动。我也有一系列的北方作品,有几张还入了国展,其中一幅《夜雪向春舞》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获得了优秀奖。但我觉得很不深入,还是有距离感,不过谨慎的距离感状态也是一种美,也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有条件的话还是要时间长一点,走进野塬和窑洞,作一些深层次的考察写生,这样的作品一定更有生活。


《太湖写生》   40x60cm


《霞行散记》  190x190cm


一次特别难忘的旅行,会不会光顾了看,不画?什么能促使你拿起画笔?


       旅行对我来说分两类,一类是同亲友一起的,这种情况我不带画具,当然也不画,目的就是观光体验,陪孩子、陪家人、享受亲情。另外则是正儿八经的写生。外出写生我是一定要画的,而且我主张直面真景直接用水墨宣纸表现,有时还用册页或镜片。山水写生对于画家或者绘画爱好者来说,应当是终生必修的功课,有好多画室里创作的问题,可以通过写生实践来探究解决。还是要动脑子,我经常进行研究性写生,面对一处风景,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画好几幅,比如以线为主的,以水墨渲染为主的,还有探究色彩的,也有精细写实的、表现性的和完全抽象的。我觉得这种研究很有意义,不断带动你思考,让你想着法儿和自然山川对话,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笔墨表现力。2015年7月在无锡美术馆办个展,很多老师说我的展览虽是个展,形式多样、路子较宽,看起来不乏味,实际上与我平时不断尝试探索有关,这样你自己也觉得不会闷,不断有新鲜感,比较好玩,大概就是艺术创造的乐趣了吧。这些体会我写了一篇文章《略论山水写生需把握的几种关系》,发表在《美术大观》杂志2014年第八期第一篇。


《和光融融》  144x180cm


《家山入梦》 115x190cm


谈谈你的风格


      吴冠中说,风格是一个画家的背影,别人看得到,他自己却看不到。如果理性一点说,我认为所谓风格就是画家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总体面貌。对画家来说他一定不是刻意的,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自然而然的,不断发展的。这里还有一个陷阱,一些画家一旦形成了所谓的风格后,逐步陷入了程式化的境地,再也走不向前,这对应当不断创造的艺术来说是要命的。我觉得我还没有风格,但我有我的审美取向,我总体上倾向于具象表现,我创作中力求既有传统的笔墨及审美的呈现,又融入当代语境和思考。


《平安年年》   95x175cm


《沧桑入画》  85x180cm


 最喜欢的画家和风格


      我对画家的和风格的喜好是不断变化的,上学的时候极喜欢宋画,那种堂皇气象和精细的描绘是绝对的经典。不过我画的不好,觉得太累。当老师建议在中国古代作品序列里选一家进行专题学习时,我把美术史上的画家翻了一遍,勾出了倪瓒和弘仁,也许还是我偷懒,他们都是逸笔草草类型的。最终我选了新安画派的弘仁,清初四僧之一,他的作品重视师法自然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他初学黄公望,后法倪瓒,但格调不同于倪瓒,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我原想学倪瓒,但对他作品过于孤寂理解不了,而且我觉得倪瓒作品程式化倾向严重。弘仁作品直师造化,深得写生传神之妙,富有生活气息。


《一庭风月》  140x140cm


《光阴的故事》   70x140cm


虚与实、幻与真,艺术与现实如何确立彼此的关系?


     这既是技法问题又是艺术观念范畴。“扬州八怪”代表画家郑板桥在一段著名的《题画竹》中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板桥先生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三过程,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更是道明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我的观念是,艺术的根源一定是生活,最后呈现的艺术面貌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个体理解和表达,或是赞美、或是关怀、或是怜悯、或是批评甚至讽刺等等。


《江南入梦》  70x140cm


《清华》   70x140cm


你的作品后面那种逝去的江南,那些农村、乡土风物,你画了多少年?


      这些一直在画。我觉得人对于生养他的土地有天然的眷怀情结。我在江南农村长大,那些田野沟渠、路桥村舍早已刻在我思维深处。那些年我还在学校做老师,没时间走得很远写生,就利用周末在江阴周边东南西北乡镇到处跑,像月城横山桥、文林斗山等之前都没去过,好地方,也很入画。那几年画了有几百张写生水墨小景。


《欸乃一声山水绿》   160x180cm


《大风歌》145x180cm


谈谈你满意的一次创作


      我对于我的创作满意与否是这样认为的,有时候花了好长时间搞了一个大创作,看着挺完整的,也许当时看着还不错,但过段时间再看看又不行了,又发现不满意的地方,挺纠结。如果是工笔继续修改,直到相对满意,写意的就没办法了,有时候就直接废了,只能当是积累经验,下次画的时候注意。有时候小品或是写生作品倒经常有比较满意的,现在回头看看一些大创作满意的少,一些小画虽是早些时间的,现在拿出来看感觉还是不错。


《时光》   97x180cm


《清音》  70x140cm


对你而言,二十世纪可以忽略不计吗?假设在你面前的时代只是“四王”,你的画风会完全改观吗?


     我认为,二十世纪的画家不可忽略,虽然当下对这一时期的画家及其作品贬褒不一,但它就在那儿、你否认不了,而且是真实地对接着中国画传统的根脉,哪怕是反叛式的也是对接的一种方式。二十世纪画家们的群体探索,使中国画的变革创新总体上呈现了多种可能和方向,二十一世纪的画家绕不过。你的假设我没想过,古人的心态看古人,包括四王,和今人看待古人不一样,今天的我不喜欢四王那种气息,换做古人可能不一样了。


《归居散记》 200x194cm


能够感觉到你对中国自身传统的山水画的关注,你对西方绘画怎么看?


      我的美术学习经历首先是西画底子,先画素描色彩,后来在大学里才学习中国画。一开始画国画还转不过来,山石的皴擦老想到素描关系,慢慢的才进入中国画的语汇。我看西画也看得不少,也有一些粉画创作实践。感觉西方的传统写实绘画发展到了极致,是绝对的经典、高峰,但慢慢成了过去式。不可否认,一种原来风行多年的艺术观念和技法面对时代的变迁、审美的新需求,无法承载现代艺术家的表现现在时和将来时,他们选择了创新,于是有了现代主义绘画,进而有了当代艺术。这些现当代作品从观念、形式、包括构图、色彩和表现技法都让人脑洞大开,给我很多启示,许多人也说我的作品里有些西画的影子。


《四季歌》  175x143cm


《秋风染醉》  175x143cm


业余爱好?喝酒吗?


      很幸运,我的爱好就是我的专业,现在还是我的职业。我在有情绪时偶尔喝点酒,空了读读书,有的时候就那么坐着,其它基本没兴趣。


《南街故事》  180x180cm


《乡风墨韵》  180x145cm



来源:江阴文艺

ZAN!


本文由同城头条作者上传并发布,同城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同城头条立场,未经作者许可,可以分享,不得转载。
阅读 962

第一次接受赞赏,亲,看着给啊

赞赏
0人赞赏
真美丽艺术网
1
3
5
10
其他金额
金额(元)
赏TA
申请头条作者号

便民信息

更多

推荐阅读

热门评论
随便说点什么
发表评论
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