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  江阴古桥竟然这么多,你走过几座?
江阴古桥竟然这么多,你走过几座?
2019年04月08日 21:11   浏览:1655   来源:江阴老地方



 一座桥,诠释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内涵。古桥之美,不仅在其功能和造型,也因其早已在长久的生活中演化最美的一道弧线。古桥经过风吹雨打,经历岁月洗礼,虽然沧桑但屹立不倒,千年不腐。本文为大家介绍江阴的一麻麻古桥。

江阴古桥航拍视频(庞志君摄)


石庄大闸桥

大闸桥又俗称大石头桥。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载:“大闸桥,新桥南,乾隆年间(1736-1795)修,咸丰十一年(1861)石梁毁,今易以木。”大闸桥始建于何年不详,应在宋明年代。大闸桥是闸桥合一的建筑物,是古时澄西地区、常州重要的入江通舟河道。桥下可以通航,可以节制江潮入侵,引水灌溉。桥上可以行人,驶以车马。大闸桥桥面长6.7米,旧制算2丈,闸孔净宽6米。桥面宽1.78米,由三块巨型花岗岩条石组成。该桥是江阴通向常州圩塘的重要通道。


石庄新桥

石庄新桥位于横跨老桃花港紧靠长江的老桃花港河口上,北侧距离滨江西路300米左右,是江阴市境最西北边缘的一座古桥,该桥原属璜土镇友谊村境内。清光绪《江阴县志》载:“新桥,桃花港口,石建。”新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为单孔石拱桥,桥身用青石条石砌筑。新桥净跨为8.3米,旧称二丈五尺,桥面宽3.8米,旧称一丈二尺。



石庄西底桥

石庄西底桥,该桥属石庄东白土村。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载:“西底桥,大闸桥南,乾隆二十九年建。”西底桥为三跨巨型花岗岩条石架设,中间跨径为7.5米,东孔跨径为7.3米,西孔跨径为3.5米。


石庄聚隆桥

石庄桥又名聚隆桥,位于石庄市镇区老桃花港河上,东头连接着石庄老街。这是三跨平板巨型花岗岩条石桥,桥堍为青石砌筑,石庄桥始建于明万历而是三年(1595),现桥上有宋明二代建桥石材的遗存,现桥为清代建筑。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载:“石庄桥,石庄市,又名聚隆,乾隆三十四年(1769)祁希源、高学周、吴乾道等建。”石庄桥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中曾进行过维修,现保存完好。石庄桥为三跨。中间跨径5.5米,两边跨名为4.10米。桥面净宽3.15米,按旧制算为一丈,每跨由五块巨型花岗岩条石组成,每块条石宽50-55公分。



夏港万安桥

万安桥俗名夏港桥,古名亦称延陵桥,位于现在的夏港夏东村,这里是旧时夏港的集镇中心。据明正德《江阴县志》记载,宋绍定二年,知县林庚将桥移建稍南五十步,未几年,又废,绍定五年知县高不俦、知军史窝之仍就旧址重建,长35丈,后又倾废。明永乐三年,当地居民徐道通等人重建木桥,宽一丈五寸,长15丈,被潮汐冲激,又坍,直至明正德年间均以舟渡。“市跨港东西,向为渡江舟航所集。”明隆庆年间(1567~1572)当地居民吴宏学带头倡建修桥,历经2年三孔石拱桥竣工建成,江阴知县刘守泰题名为延陵桥,理由是桥距延陵季子墓20里,倡导修桥者吴宏学是延陵季子的后裔。清顺治十四年(1657)缪宏倡导捐款易石,道光二十八年(1848) 当地居民关凌云、朱显扬倡导捐款修葺,更换桥面石栏。现存的万安桥全长 50.7 米,中孔跨径12.8米,桥高7.6米,顶宽4.5米,共有石阶82级。其中,东坡为38 级,西坡为 44 级。 目前这是江阴地区保存至今体量最大的三孔古石拱桥。



申港张闸口桥

 张闸口桥位于申港镇南一条废弃的申港河的支河上,距离季子文化公园西南侧大概1公里左右,由于这条支河早已废弃,目前全是田岗菜地,寻找起来不,。在申港老乡的指引和带领下,终于找到了这座隐藏于地头间的三跨巨型花岗岩条石桥。该桥南边跨为4.15米,中跨和北边跨均为4.30米。每跨由三块巨型花岗岩条石组成,桥面宽1.55米,每块条石宽52公分。



申港戴君桥

戴君桥,位于申港镇南戴君村,跨老申港河。《嘉靖江阴县志》上记载为“大军桥”。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大军桥,方前桥南,徐缪二姓木建,咸丰七年里人捐资石建,易名戴君桥。”戴君桥为三跨巨型花岗岩条石建造,每跨由三块花岗岩条石扑筑中跨4米,两边跨为2.5米,桥面宽1.8米,中间两排桥墩各为三块条形花岗岩条石竖立构筑。



璜土万安桥

黄土桥因古时土人在桃花港两岸黄土坡上架木为桥而得名。据《万安桥碑》记载,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黄墅藏格(小张家头人)建万安石拱桥、关帝庙、万寿寺于黄土镇,并重修禅乡寺。黄土桥为单孔石阶拱桥,取名万安桥。据记载,桥基宽5.7米,长24.5米,跨径8.6米。从桥脚到桥顶两边石阶各23级,每级高6公分。桥顶8.8平方米,两边有60公分高、30公分宽的石栏。



璜土永安桥

永安桥位于璜土镇西横河支河青鱼浜上,为三跨巨型花岗岩条石桥。中跨5.0米,两边跨分别为4.4米和4.5米。桥面净宽1.44米,为三块巨型花岗岩条石组成,每块67公分。桥墩为竖立的三块巨型花岗岩条石上有花岗岩条石盖梁组成。



山观金童桥

金童桥是单孔石拱桥,相传该桥始建于唐代,历代均对桥加以修缮,保存时间较长,据民间反映,这座石桥有青石、花岗岩石,南北走向,桥的两端均有石阶,人们把这座石桥视为神奇的古桥,称为江阴紫气东来第一桥。


西门桥

西门桥,原称黄田港桥,在江阴城西门,兼通镇澄公路。初建于民国22年(1933年),为五孔木桥,宽5.5米,抗战胜利后改为半永久性桥。“文化大革命”初期被烧毁。1969年建成3孔钢筋混凝土桥梁。1987年在北侧建复桥,形成复线。1989年10月原桥按照复桥标准改建,为5孔,长84米,宽14*2米,荷载汽车20吨,挂车100吨,并改名为西门桥。


北门浮桥

清顺治十三年(1656),黄田港上新架起了一座木桥,共架木13节,结构简陋。桥面是木制活动式的,渔船过桥可不下桅杆,只要吊起桥中部活络桥面,让船过桥,所以称之为浮桥。咸丰十年(1860)江阴遭受兵灾,浮桥被毁,同治五年(1866)重建。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江阴当地官商集巨款,改造浮桥。宣统元年(1909),江阴地方官孙友萼召集人员筹资捐资建造,春天动工,盛夏完成,两边桥台改木质为石砌,桥面增设铁栏杆,桥名也因此改为普惠桥。普惠桥1920年进行了重建,桥墩改为石砌加固,桥面和栏杆还是木质。1967年,桥面栏杆全部改为水泥 ,成为桥面宽7米,跨径35米的无肋四波双曲拱桥,桥面仍恢复浮桥。1952年,在老浮桥西在新运河道上建造了一座混凝土石墩、木板桥面的新桥。桥有3孔,长49米,宽2.9米,边各0.75米木质人行道,俗称新浮桥。


南闸紫金桥

紫金桥,是江阴目前唯一遗存的宋代桥梁。据清光绪《江阴县志》载:“紫金桥,跨九里河支河蔡泾镇。”紫金桥是锡澄运河支河上的一座小桥。桥长6.0米,净跨3.5米,桥面宽2.4米。该桥为紫红色细孔花岗岩板构造。


南闸司徒桥

司徒桥,一名狮驼桥,当地俗名师古桥、师姑桥,为青石圆弧拱桥,位于南闸街道龙游村夏店,跨古龙游河,现龙游河东侧100米。明正德《江阴县志》中记载:“司徒桥在来春乡黄村,俗讹为师姑桥。”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司徒桥万历三十三年(1605)知县余士奇檄华、袁、王、戴、耿五姓建”。


南闸横沟桥

横沟桥,俗名黄沟庙桥,位于南闸花果村,横跨斜泾河上。明正德《江阴县志》载:“横沟桥在太宁乡,由里山西。”由里山古称岫理山、游鲤山、华山,现名花山。横沟桥为明代石桥,金山石垒砌的单孔石拱桥,全长16米,宽2.8米,高5米,净孔跨径5.0 米。清代和民国时期曾多次修葺,2005年重新修葺。横沟桥有桥联。南侧桥联为:桥照岫理千秋壮,人过横涛万载惜。北侧桥联为:郊游揽辔随高下,野眺驱车任往来。


月城双桥

双桥位于月城镇秦皇村(原双桥村),本名秦望桥,据明正德《江阴县志》载:“双桥,在太宁乡,天顺七年里人黄襄建。”又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载:“双桥,南三河口西三里,跨山塘河。”双桥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1463),双桥由里人黄襄牵头,众乡民捐资建造,是一座石拱桥。明天启元年1621,秦望桥倒塌,双桥里人蒋氏一百五世孙士湖经手重建。


月城烧香桥

烧香桥是月城集镇百姓到秦望山山顶三茅殿烧香拜佛时,途径古山塘河的必经之桥,故名烧香桥。原先烧香桥为木桥,清康熙间司子修、薛人英、顾尔仪、丁正甫等易木以石,把烧香桥改建为和双桥一样的石拱桥。烧香桥在文化大革命中(1970年)拆除,1987年,沿山村重建了石桥。


月城张公桥

明正德《江阴县志》载:“张公桥,在太宁乡,天顺七年里人黄襄建,跨南山塘河。”清道光《江阴县志》载:“张公桥,烧香桥西,乾隆初易木以石。”张公桥始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由当地的名绅黄襄牵头出资建造。当时所建张公桥应是青石桥台架木质梁板,清乾隆初年旧桥倾圮,重建时改成石桥台和花岗岩巨型条石梁板桥。


月城惠济桥

惠济桥位于月城跨山塘河西口。惠济桥建于何年不详。在清道光《江阴县志》上记载:“惠济桥,中骖驾木。”惠济桥桥墩以青石条石砌筑,于民国22年3月(1933)重建。桥北侧的“惠济桥”三字由蔡埜书,桥南的“惠济桥”三字由“钱×”书。惠济桥为三跨花岗岩条石桥,中跨7.2米,两边跨分别为5.0米。每跨由三块巨型花岗岩条石和两条花岗岩板组成,桥面宽2.7米。惠济桥上曾有桥联:“山临秦望无多路,江入毗陵第一桥。”


月城黄桥

黄桥是位于月城东南处黄桥东街之杨淮河的石拱桥,据传始建于唐末期。明正德《江阴县志》载:“黄桥为石桥。”明天顺五年1461,由杨澄(字以清)重建。清康熙年间由薛高达重修,道光八年1828里人顾文奎、顾文渊、薛凤苞集资重修,为单孔石拱桥,跨径2.7米,桥面宽2.6米,拱顶高程5.6米。


桐岐万安桥

据明正德《江阴县志》载:“万安桥在垌琦村,里人王伯玑建。”清光绪《江阴县志》载:“黄涂坝桥,园上桥西,蟹姑尖东,又名万安桥。”桐岐万安桥又名黄涂坝桥,万安桥为青石建造的单孔石拱桥,全长32米,桥面宽3.3米,桥孔跨径6.8米。万安桥始建于具体何年无法查考,现桥为青石建造,具有明代桥梁特征。万安桥有一首桥联:“万倾黄云歌大有,一泓碧水渡康庄。


桐岐广德桥

广德桥位于桐岐新安村月桐路旁的里新河上,南北走向,又名潘路塘桥(潘芦荡桥),始建于明朝,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广德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8米,净跨为6.7米,桥面宽3.4米,拱顶高程6.7米。广德桥用青石彻筑,间夹花岗岩,桥面有花岗岩石阶48级。


桐岐芦径桥

芦径桥,位于桐岐小兆村的塌水港河,方孔巨型花岗岩条石桥,也称为路径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建。 芦经桥全长22.4米,净跨径7.5米,桥面宽2.05米,由三块巨型花岗岩条石架设,每块条石宽65公分,有四根栏杆柱,栏杆柱亦为花岗岩凿成。


青阳三元桥

三元桥,又称为南新桥,位于青阳最南梢的市河上,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江阴知县张集筹资建。南新桥全长34.5米,净跨11.0米,拱顶高程10.8米,桥顶面宽3.5米,底阶宽4.5米,东坡36级至一平台阶,分向南向北各8阶落坡,西坡石阶39级。明万历47年(1619)改名为三元桥。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康熙年间(1662~1722)马子虬、陶禹贤捐修。”乾隆23年(1758)和咸丰元年(1851)又两次重修。民国八年(1919)青阳名坤葛凤池等出资重建。


青阳迎秀桥

迎秀桥,又称北新桥、凝秀桥,位于青阳集镇市河北端。 迎秀桥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知县张集建造。该桥与南新桥同年建造,两桥造型一致,为姐妹桥。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焦徵重建。清咸丰元年(1851)镇民捐资重修。迎秀桥用苏州金山石砌成,桥高9.3米,桥长21.4米,净跨11米,顶宽3.5米,底阶宽4米,东坡石阶30级,西坡石阶20级,拱顶高程10米。


青阳北圩桥

北圩桥位于青阳邓阳村西南角1里处,清代单孔方孔石桥,南北走向,桥台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桥面巳改为现代钢筋混凝土梁板。北圩桥全长28米,跨径5.6米,桥面宽2.6米,桥南有石阶24级,桥北20级。


马镇大桥

马镇大桥为明景泰丙子年(1456)明朝江阴解元徐泰建造的石拱桥。马镇大桥横跨江阴与无锡惠山区的界河上,全长32.5米,高5.5米,桥顶宽3.1米,桥堍宽5.3米,桥北坡有23阶石级,南坡19级石阶,拱劵为青石,桥面和桥身为青石和花岗岩。马镇大桥东西两侧石柱上有石刻对联。西联为:“蟹爪浪汹银,万斛水流巡北渚;虹腰波映玉,一举山势接西胶。”东联为:“砥柱锁鲸波,百须绿将芦荡远;咽喉呼鸭浪,一泓碧傍竹村流。”


马镇青龙桥

青龙桥位于马镇北渚老街最东侧的章家场,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2)由里人所建的木结构桥,清乾隆(1744年)重建。此时青龙桥为圆形石拱桥,桥身为青石条石建筑,主拱圈为青石,为明朝中期建桥风格。青龙桥净跨7.0米,桥高5.5米,宽3.0米。桥面原有石台阶,后损坏,用碎石铺筑桥面。


马镇湖塘里桥

马镇湖塘里由三座古桥,大石桥又名永寿桥,旧时的大石桥为环洞石桥结构。据记载湖塘里有大石桥和兴隆桥,分别由黄庭玉、金兆龙修建。


马镇安乐塘桥

安乐塘桥在马镇与文林交界的唐家村的东侧80米处,跨南北走向的湖塘河。安乐塘桥为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25米,孔径为5.5米,桥宽为2.4米。桥拱圈为花岗岩构造,其余均为青石条石砌筑。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安乐塘桥,跨湖塘河口。崇祯间尼常广募建,乾隆八年(1743)唐舜哲修,同治九年(1870)署县汪坤厚捐廉及拨公款重修。”1954年由当地乡民唐宝铭(全国劳动模范)牵头募捐资金再次修理。


马镇胜水桥

胜水桥位于马镇南旸岐徐霞客故居东首,跨沈塘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徐霞客的长兄徐宏祚所建,后因年代久远倾圮,1925年,青阳陆退思等出资重建,将胜水桥移建至南旸岐村东南沈塘河的出口处。胜水桥为方孔金山石石板桥,桥面由两个花岗岩石条铺就,承唐宋年代建桥风格。桥长19.4米,桥面宽1.9米,高3.2米,桥孔净宽为5.0米,桥面为花岗岩长条石长5米,宽约60厘米,共三块,桥面上保留着四只石栏花岗岩望柱,内侧有契口槽,可安装木栏杆。胜水桥南北走向,有石阶24级,南侧13级,北侧11级。桥板两侧刻有“胜水桥”三字,桥墩石柱两侧有桥联,其中东侧桥联为: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湍映天然。西侧桥联为: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


长寿永安桥

长寿市河上的长寿桥原名为永安桥,始建于宋代,当时为环洞石桥,明景泰年间徐高出资重修。明末崇祯年间,知县冯士仁出檄,李问政捐资再度修缮。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嘉庆年间李正已重建和民国时期也经过重修。桥柱上有副对联:自元逆宋,碑传千古永安;由明至今,人说万年长寿。


祝塘积庆桥

积庆桥原为筑塘桥,始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由当时的望族大宅里徐氏11世徐震出资建造,平板桥。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徐氏14世徐洽出资,改建成环洞石拱桥,明万历四十年孔抃改建石圈,清乾隆九年知县王企堂倡同孔传球、孔继圣、姚景文、华凤翼等重建,后改称为“积庆桥”,并修缮多次。


文林贺架桥

贺架桥,早在宋朝末年,在文林富杯河上的一座木桥。明清时代为福寿桥、福善桥,后在元代延祐二年(1315),重建木桥,上面配以朱红栏柱。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木桥修葺一新。民国时代改建成了有台阶的水泥桥开始称为文林大桥,1978年5月后又翻建成了水泥材质的单拱桥。贺架桥,庆贺包家一门三进士而架桥之意。


文林承先桥

承先桥,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位于无锡与江阴交界的文林崇村白荡,又名崇村桥。该桥为石拱结构,桥孔成圆环形,桥墩落座在万年桩上,正桥长18米,引桥长16米,宽3.8米,圆弧拱净跨6.5米,桥南北各有28个石阶。桥孔偏顶上隽有《建桥碑文》:“崇村古渡一方,尾闾行人利涉,先大人六息公曾夜卧舟中,呼元名曰,必建石桥梁。时万历巳卯三月也,迄今四十有二载,始践先言,桥名承先,志不忘也。顺治丙申仲冬日建,里人徐调元识。”


长泾董庄桥

董庄桥位于长泾东塘河,建于乾隆丙戌年(1766),因董庄村边有庵名曰“慧济”,桥成有惠民济渡之利,故命名为“惠济桥”。桥全部用石构建,两岸引桥各长约3米,石桥墩3孔,全长12米,总长18米有余,中间大孔长约7米,两肩小孔均长约6米,桥面铺设9块30厘米厚的大金山条石。桥两侧有石立柱8根,石护栏板6块,高40厘米。中间桥条石两侧各镌“惠济桥”三字,小桥孔条石两侧各刻有古朴简洁的花纹图案。


长泾范庄桥

范庄桥,位于长泾习礼村南范庄,紧邻暨南大道南侧,跨北施家浜,即范庄浜,今长文河,是一座3米余宽的小桥。《泾里志》记载,范庄桥原为长文河上的一座木桥,明正统元年(1436),由里人何仲熹出资重建,仍然是木桥。清乾隆初年,因木桥易毁,由乡民夏德修出资重建,改为石堍石板桥。桥洞全长4.5米,宽1.5米,桥石两侧刻有“范庄桥”三字,桥堍两侧各刻有桥联。清同治二年(1863)石板桥被烧断。后在石堍架设木板通行,并在木板两侧各增铺一块黄石桥板。民国三年(1914),村民按照旧制重修范庄桥。 


长泾兴顺桥

明成化年间(1465-1487),长泾习礼首富夏希明从习礼里搬迁至泾水河岸泾水村落,建造了一座石质顶尖、做工精良的石拱环洞大桥横跨泾水,名为兴顺桥,以通南北,称为泾里的市桥,后又称中桥。


长泾四房桥

四房桥位于长泾泾南村四房桥村,是一座跨径不足5米的小桥。该桥为石堍平板桥,在陈店桥西里许,即今泾东村和长南村交接处,跨凤凰浜河道,原系木结构,四房桥始建于明代,桥南境为宋长泾南市之一部分。《新编长泾志》载:清嘉庆年间,重建石桥,更名为太平桥。


长泾汤村桥

汤村桥,位于长泾长东村,是跨汤村浜即汤村港的一座宋代古桥,初系木桥,因在汤姓村落之右,故名。清乾隆间易木以石,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时期,被“长毛”烧掉,清同治十年里人重修石桥,民国时再修整。桥呈南北走向,该桥桥面由三组金山石麻石条构建而成,每组有3块长方形石条组成, 桥墩有南北二个、水中二个,水中桥墩有3块麻石条竖直并排连结支撑桥面石板,南北两侧的桥面呈斜坡形状,中间一组桥面为平面。


顾山郭祥桥

郭祥桥位于顾山新龚村匠人巷。郭祥桥是一座村中小桥,建于清代。当地村民又称匠人桥。



北漍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北漍市集,环洞石桥,名为北角桥,据《北角志略》载:“大石桥,号太平桥,新安江德卿为亲舅子,山公之祖倡建之桥,长且广,牙侩毕集,渐成園圚。”太平桥又称“青龙桥”,桥正中重修时安放了“青龙石刻”的石板一块。


顾山犀带桥

犀带桥,位于顾山李岸河即南塘河。清代乾隆年间,江阴知县蔡澍重整锦带书院,在顾山街西南塘河上当地人孙培统等建单孔石拱桥一座,为纪念梁太子赠送锦带,取名为犀带桥。犀带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十年(1805)重建,后在光绪二十(1899)再次重建,2003年再重修。犀带桥为单孔园弧石拱桥,全长16.9米,顶高程10.2米,净跨径7.6米,石阶22级。桥顶四个望柱上各雕有石狮一只。桥东西两侧镌刻对联各一副,东联为:“途分南北通三邑,水判东西贯百川。”西联为:“遥凌古渡悬明镜,静锁流波卧彩虹。” 


顾山永安桥

永安桥,南北横跨于顾山集镇东侧2公里的永安村泥塘河(又名南长河),建成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末当地乡绅地主曹其明出资修理永安桥。桥面由三组金山石麻石条构建而成,每组有3块长方形石条组成,南面一组的石条长度每块 5.60米,每块宽度0.55米—0.60米不等,石条厚度0.40米左右;中间每块长度为6.70米,为最长;北面一组的石条长度为5.98米。桥面长度18.30米,宽度1.70米。麻石条构筑的桥墩东西两侧刻有桥联,东联上联“戊子落成乃川流而峙”,下联为“东南通利惟巽洁离明”。西联上联为“水会江湖安锁钥”,下联为“桥通南北永康庄”。


新桥郁家桥

郁家桥,又名顺湖桥,位于新桥泰清河,明嘉靖五年(1526)由郁芹建造。顺湖桥采用花岗岩结构,单孔全环洞拱形结构,桥体雄伟坚固,桥高8米,长30米。桥墩以糯米明矾浇浆,坚韧缝合,桥面铺花岗岩,紧密无隙,东坡23级,西坡25级。因河面较宽,桥身、桥堍和桥道总长约60米。宣统三年秋,发大水,郁家桥桥堍坍圯。上世纪70年代后,因桥面损坏严重、桥墩经常被船舶撞击和生产建设需要而被拆除,1980年建水泥双曲拱桥。


新桥苏墅桥

苏墅桥,位于新桥蔡港河。据《陶氏宗谱》中钱湘灵的《苏墅活人桥记》一文中记叙:“桥跨蔡港河,通商贾行李往来,顺治戊子为江潮所啮,桥败,公筑厂修桥。桥成,其厂设粥。是岁荒,民大饥,粥之设凡三阅月,活者籍记五万余人,于是饥人相呼于路曰:‘过桥者不死’,遂名‘活人桥’。”清钱陆灿撰《活人桥记》。沙张白撰《重修苏墅桥记》。苏墅桥于民国九年(1920)重修。苏墅桥为三孔平板石桥,东边跨为3.3米,中跨5.0米,西边跨为3.1米。桥面宽为2.45米。一副阳刻对联文字清晰可见。南联:“桥跨东西别墅遗碑传苏老,港通南北活人原泽溯陶公。”北联:“修竹茂林映带左右;凌波倒映行李往来。”


陆桥陆家桥

陆家桥,位于陆桥应天河,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由当地村民赵瞻民捐资建造的小木桥,名叫绿葭桥。天启元年(1621),陆观舍独资小木桥南面新建了一座花岗石的全圆兜底环洞桥。桥身宽4米多,东西各25级台阶,桥面呈梯形,桥身总长15米。清雍正元年(1723)玉子文、陆觐侯修,时人称“陆观舍桥”。


华士凝秀桥

凝秀桥,又名青龙桥,古桥单孔石级拱桥,跨华士泰清河,建于明代,借“凝住秀气”意命名,为“龙砂八景”之一。光绪二十三(1897)年由黄煦、王家枚等集资重建。凝秀桥于20世纪70年代拓宽市河泰清河而拆除,1981年就近重建。


华士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华士蔡港河,始建年代不详,据明正德《江阴县志》记载,太平桥在崇仁乡(现华士镇境内,即解放初期的崇化乡)太平村(现蔡河村),明正统间里人唐幼端重建。清光绪二十年(1894)和民国八年十月(1919)乡民重建。太平桥为三孔巨型花岗石石条梁板桥,全长24.8米,跨径总长超过14米分别为西边跨4.5米、中跨5.35米、东边跨4.55米,桥面宽2米,高3.6米。条石每块宽0.5米,有肩槽,中间横向花岗岩石板宽1.0米。桥联北联:“路转东西客去来,闸分南北舟客兴。”南联为:“人杰地灵慈善业,年丰民乐太平时。”


华士何彦桥

何彦桥,位于华士镇蔡河村蔡港河。清道光《江阴县志》载:“何彦桥、恩庄桥景泰年间(1450-1456)赵以源重建,同治九年(1883)署县汪坤厚捐廉及拨公款重修。”何彦桥为三跨花岗岩巨型条石结构。中跨为5.6米,两边跨各为4.8米。每跨由二块巨形花岗岩带肩槽条石组成,之间由30公分的花岗岩板铺设。



南门五云桥

五云桥,位于南门运粮河。光绪《江阴县志》记载:“五云桥,驻节亭南,跨运河之第一桥。”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目前该桥长33米,宽4米。明万历三十六年(1604),开建运粮河(郑泾河至应天河段),当时知县余士奇将开河的工程交给兵使蔡献臣负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沈世清、僧人孑立倡捐抢修重建五云桥。乾隆五年(1740),知县蔡澍捐款大修,并为桥题写桥联:南联为桥卧长虹,亿万姓咸歌利济;江澄净练,百千年常庆安澜。北联为:建一邑之鸿规,会其有拯;乐四民之利济,惠节无疆。嘉庆五年(1800),五云桥倒坍,知县单沄拨款重建,道光四年(1824)和八年(1828)先后由知县邓秉乾、叶维庚大修。同治十年(1871),百姓集资重建。


南门八字桥

八字桥,位于南门运粮河,石拱桥,高明桥和端明桥两座古桥的组合简称,两桥相距不到20米,呈“八”字形布局,俗称八字桥。高明桥,初名陈家桥,明嘉靖《江阴县志》载:“陈家桥,在驻节亭前,石建,县人陈寅世修之,故名。今呼高桥。”清光绪《江阴县志》:“端明桥,跨郑泾河口,万历三十六年(1604)兵使蔡献臣建,嘉庆间重建,同治十年(1871)里人集资重建。”八字桥在1971年时拓浚郑泾河、运粮河时被拆除,河岸两侧石驳岸却依然存在。郑泾河口端明桥原址附近上世纪70年代新建了一处一水泥公路曲拱桥。


文庙泮池三桥

泮池三桥位于文庙,明正德二年(1507)建,为三座石拱桥组合而成(亦称三桥)。江阴文庙前的泮池为东西长44米、弓高为17.7米的半月形水池,泮桥为三穿九洞石拱桥,桥长17.7米,中孔跨径为6.5米,两边孔跨径为5米,中间正桥宽3.3米,东西两辅桥宽2.76米。


我们走过万水千山
行过五湖四海
家乡的那座古桥
终将成为我们一生的眷恋

哪座是你家乡的古桥呢?

有没有发现小编遗漏的古桥?
欢迎留言或者发图过来!

图文│甲乙丙

视频│庞志君(美摄)

   来源:乡愁江阴

头条号
江阴老地方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