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  江阴往事:渔民的光景 江海社今昔
江阴往事:渔民的光景 江海社今昔
2019年04月08日 12:42   浏览:178   来源:江阴老地方

江海社党支部书记接受了我的采访,介绍江海社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


1949年

苏北支前渔民留驻在江阴。

1950年

长江工委留守处组织渔民成立长江渔民合作社,当时包括来自江阴、武进、泰兴、靖江、如皋的沿江渔民共计1000户,有渔船999条,主要以长江、湖泊为捕捞对象。

(网络配图)

1952年

开始实行互助组。

1956年

建立渔业合作社。

1957年

由13个合作社合并为江阴县渔业联社。之后,考虑到部分渔民的实际情况,部分回原籍靖江、泰兴、江都等地。还有一部分划归靖江、沙洲管理。

1959年

更名为江海渔业社。

1967年

实行“渔改”,在申港立新圩建立生产、生活基地,实行了由在水上到陆上定居。捕捞业开始向海洋发展,渔网由落后的流刺网,改为大型底拖网,捕鱼的效果大大增加。

(网络配图)

1984年

成立了江海捕捞公司,开始更新捕捞工具-木质机械船具改为钢铁渔船,捕捞效率大大提高。同年7月,经江阴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工商联合公司,公司最高峰时拥有钢质渔船20条,年捕捞海鱼5000吨。

1990年

政府批准撤销渔工商联合公司成立江海社。自90年代开始,由于海洋捕捞能力不断加强,各地争相竞捕,致使海洋资源急剧减少。

1994年

国家实行禁捕措施。

1996年

号召渔民“弃船上岸”

2000年

江海社全面执行禁捕命令,停止海洋捕捞,从此渔民告别了海洋捕捞生涯。



渔民脱离了渔船,生活怎么办?那就开始工业化来促进渔业的改革。1949年江阴解放,此后的一段时间,江海社系统没有正式工厂,只有渔业服务的加工厂,主要是修船,织网,修理渔具等。1960年,为了解决陆上多余劳动力,经过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先后建成了综合厂、皮件厂、船厂、橡胶厂、纺织配件厂、塑料厂、特种聚酯制品厂等企业。这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江海社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后,它们统一成为社办企业的性质,后来改为民营股份制企业。江海社的职工在2000年全部纳入市社保系统,符合年限规定的,可以享受与市民同样的劳保待遇。


“弃船上岸”的渔民有1800多人口,他们基本上集中居住在黄田港附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他们大部分渔民在企业工作后,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渔民的光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退休的渔民也有劳保可以保证老来有依靠和保障。历届江海社的领导关怀渔民的生活,对他们看作亲人一般,给予无限关怀,即使是年老体衰和残疾的渔民,也有养老和医疗保障。


现在,原来的江海社社区已经不存在,但是江海社的留守机构还在运行,有工作人员在办公,在为原来的渔民守好善后服务的岗位,为他们解决各种遗留的问题。他们辛勤了大辈子,在江河湖海曾经日以继夜劳动,为江阴人民的餐桌曾经提供丰富的水产品,他们风里来,浪里去,到远海作业,捕捞新鲜鱼虾,满足了江阴市民的吃鱼要求,这是他们的荣耀,也是他们昔日创造的辉煌。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向江海社的广大渔民兄弟致敬!

.

.

.


END


近期江阴老北门风情系列文章

(可点击阅读)


江阴三初中

浮桥街及附近

北横街

追忆裴寿衡

“天妃宫”看戏

后街商事

“吴人保”的传说

“清香滨江茶”

老北门,一幅“清明上河图”!

用乡愁符号诉说“曾经的江阴”,爱好江阴乡愁文化的朋友,您打开文章《寻找江阴老地方》书籍。


乡愁江阴出品

丈量江阴 生态视角 人文关怀

支持原创 以情暖人 以文抒忆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乡愁江阴》。

任何想法,建议,欢迎供稿,

请加小编微信号:ericzhangyibin

文字来源│缪良璞

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头条号
江阴老地方
介绍
推荐头条